|
||
我用了10年印象笔记,但这个月开始用flomo了
因为我这个月正在带大家践行《笔记的方法》这本书,而作者正是flomo的创始人,我想,既然是践行书,那必须真正去用这款工具,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笔记标签该怎么设置,不管你用什么工具,有类似问题一定要看完这篇文章
1、以什么身份记笔记?
可能很多人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记笔记嘛,就是把所想所思写下来就行了,跟身份有啥关系?”所谓的身份,其实就是我们记录笔记的目的,也是这些笔记能助力我们称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对于没有目的的记录者来说,会觉得任何工具都不顺手,记得笔记都用不上,你可以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我以终身成长的“知识工作者”身份记录笔记,所以笔记标签里会有新书创作、学习领域等等,也明确了,我记录的这些笔记是要拿来用,要为我创作知识产品服务的,这是记笔记的“边界”,后面你就能看到我的整个笔记标签系统
2、我的标签进化史
我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有意识的记笔记,现在回过头想想,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书上的批注、划线画圈,好处是比较方便快捷,但是书本一合要再去找就很难了,那时候电子笔记、网络笔记还都不成熟
第二阶段是印象笔记出来之后,觉得这简直是太牛的神兵器,分类的方式还是按照图书馆的风格,历史、科学、心理学、个人成长等等,这种方式维护成本太大,最后也放弃了
第三阶段受到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影响,以实用为导向的分类,比如读书笔记、多元思维模型、我的金句,等等,定期回顾,感觉很适合我,但还缺少点精神
这次借助《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重新整理出了P.A.M.A标签系统,觉得蛮心动的
3、P.A.S.O标签系统
刘少楠在《笔记的方法》里提到了他的标签系统:收集箱、项目、领域、资源,蛮好的,但有几个地方不太适合我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我的P.A.S.O标签系统形成过程,项目+领域+他人+自我,下面是这些标签更细致的分类,我就直接上图:
项目(和有明确目标、交付、截止日期的项目相关):
领域(和自己关注的领域相关):
他人(跟他人互动过程中的笔记):
自我(跟自己内在相关的笔记):
4、其他小tips
这个标签系统无疑将是自生长的,这个过程中基于什么身份和目的记笔记,以及一级标签的分类,是我花时间最多的地方,这些厘清了,后面就很容易,即使是自由生长,也要建立好生态,一级标签和身份目的,就是这个生态
笔记定期回顾这个大家都知道,我这里就分享一点:我在周检视里专门有一条就是检视上周收集到的笔记,这样就把“笔记系统”和“行动系统”联动起来了
结语
我最近还有个想法,我的笔记是其实是有价值的,包括我碎片或者系统的思考,我践行方法论的过程和成果,这些能够给很多人启发,但我又是I人,喜欢小范围和深度交流,所以想着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轻量级的圈子,开放我的笔记和朋友给圈子里的伙伴,你觉得怎么样?愿意加入强哥的圈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