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专家,有三个标准:第一是他有没有10年持续耕耘在同一个领域,第二是他有没有大量顾问式的研究过这个领域的人,第三是他有没有写一本书系统性的输出自己的经验。
我觉得田志刚老师就是个名副其实的专家,今天我就用“DO书”的方式分享这本书
把书读薄(在我看来整本书的核心在讲什么?)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整本书读下来我认为就是在说一件事:成为专家的五项修炼,借用书里的图就是:
- 屋顶是目标和方向:这个别人没办法代替你,只能自己去寻找,并且我认为不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想出来的,而是要走出去才能发现的,比如说佛陀就是走出皇宫看到民间生老病死,才萌生出“普度众生”的愿景,我自己找到时间管理这个方向,也是在不计回报的更新n篇博客的基础上,所以有些朋友觉得现在做的自己并不喜欢,喜欢什么又不知道,那我就建议你先随便尝试做点什么(不用头脑做选择,用潜意识做选择),或许你就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 学习之柱:作者强调学习元认知,通常被说成:“Thinking about Thinking”,我家女儿最近开始学习拼音,读音知道,但就是写不出对应的拼音,比如“大”,就是不知道用拼音怎么写,她自己也很着急,后来她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用超级慢的速度发音,“d……a……ˊ”,拼读就容易多了,在这个过程中,看到汉字想读音,是第一个“Thinking”,思考怎么能写出对应拼音的窍门,是第二个“Thinking”
- 实践之柱:有些人特别爱学习,有些人特别爱思考,有些人特别爱实践,但都没什么用,除非是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听上去就是小学老师告诉我们的话,但却是至理名言。
- 思维之柱:作者提到特别重要的一点:原生家庭并没那么重要,我曾经问好几个人:“你觉得目前对你最大的限制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后都会说道:“这些限制都是因为小时候我的爸妈……”这个锅爸妈背的好冤啊,我们都缺少非常重要的一课: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和父母告别,和生命告别,和爱人告别,思维的提升始于这种告别,因为不破不立,不和就的思维模式告别,怎么升级到新的思维模式呢?
- 地基是动力、习惯:这个是最有趣的部分,成为专家是建立在成为一个“好人”的基础上的,一个有责任感、能坚持、能忍耐、有使命的好人,我相信这个地基上不仅可以建造“专家”的房子,也可以建造很多各式各样的房子,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成为专家并不重要,只要能成为一个“好人”,那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房子的比喻就把“成为专家”这么深奥的东西讲明白了,田老师真是高手。
只管去做(我将如何把书里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当中?)
田老师在每一章的背后都非常体贴的列出了行动清单,我自己打算实践的是“框架思维”,我要把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大家的需要,提炼成一个个的框架,希望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
合上书我开始思考:“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他们有哪些独特的品质?”我试着梳理出来这么几条,不是一个成熟的框架,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 独立:一个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一定是思想上独立的人,他不会随波逐流,一个分秒必争的职场精英和一个躲在泸沽湖发呆的人,只要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认为都是很好的时间管理者
- 专注:一个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会专注在每一件事情上:洗碗、码字、打游戏、陪孩子,就沉浸在那个当下,往长远一点看,他们通常会把一件事情坚持很久,比如跑步、比如某项事业、比如感情
- 自律:一个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会对自己比较狠,健身、早起、清淡饮食,他们看重的是更长远的回报,而不是当下的享受,他知道现在的暴饮暴食对自己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愿景:一个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虽然活在当下,也知道自己要去哪,一个怦然心动的愿景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愿景是改变世界,那就去改变世界,如果愿景是退隐山林,那就去退隐山林,当然,他也会遇到小迷茫,不过一旦他看到了自己的那个愿景,就会义无反顾的前进
这样写出来以后,你可能会觉得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似乎很没意思,但他们就是享受其中
我也想听听在你心目中,一个把时间管理当做生活方式的人,是怎样的人?欢迎留言
每次从小强老师的文章中,总能有不同的见地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