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成长的6个信念,来看看你有没有

这个月我在Z成长会带大家践行的是《重塑心灵》这本书,很多小伙伴说:“要不是在强哥的成长会,真的会错过这本经典好书!”

今天我就跟你分享这本书里提到的“妨碍成长的6个信念”,以及我自己的解读,如果你渴望个人成长的话,一定要看完

1、“学这些根本没用”

这是一种“使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他没有资格教我”、“这样做不会有用”……

成长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害怕面对的事情,因为自己一旦选择了成长,却没有改变最后的结果,就会非常惭愧了,比如有位妈妈,学了很多亲子关系的课程,选择了自我成长,但还是一见孩子乱扔东西就爆炸,于是就会很惭愧自责,下次宁肯拒绝学习和成长

但这里面的误区在于,“学习”和“成长”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学习了就一定会立刻成长,相反,学习就像煮水一样,逐步加温,最后沸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对于学习成长的期待客观了,也就不那么拒绝学习了

2、“现在就挺好,没必要那么拼”

这是一种“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我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哪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情”……

其实在很多人看起来,我就挺知足常乐的:佛系的经营只管去做成长会和时间管理训练营,没有从100w到1000w再到2000w这样不断增长的KPI,那么“知足常乐”和“停滞不前”之前的区别在哪里呢?

知足常乐是主动的选择,做法往往是取舍,停滞不前是被动的选择,做法往往是逃避,比如同样一个挑战摆在面前:一个月开发20位新客户,赚到20w佣金

  • 停滞不前的状态是:“我想做这件事,但是太难了,于是选择逃避,为了合理化自己的逃避,给自己的理由是现在就挺好,没必要那么拼”
  • 知足常乐的状态是反过来的:“心里觉得没必要那么拼,主动选择舍弃佣金和新客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享受生活,或者做别的事情上”

它们的区别的确很难把握,需要你能清晰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

3、“我不应该那么贪心”

这是一种“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我不应该那么冒险”、“那样太过分了,我不应该那么想”……

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人看到一只体型巨大的大象,在没有人看管的情况下,也乖乖的趴在一根小木桩的旁边,一步也不离开,那个人就很好奇的问这头大象的主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让这头力量巨大、体型巨大的大象,乖乖听话

主人回答:很简单,在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就把它拴在这个小木桩旁边,无法挣脱,长大之后,自然不会逾越这个范围

这故事不知道真假,但折射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我们从小受到太多打击、限制之后,长大了就会自我设限,减少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4、“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是一种“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在这种环境下,我什么都做不了”、“他们不配合,我有什么办法?!”……

这是一种固化的思维,只关注到了过去,而没有展望未来,比如你想要在公司里推行一个新考核政策,但是大部分人都很抵触,所以推进受阻,这时候很容易用上面的那些信念来阻碍自己成长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抵触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是过去了,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接下来我做些什么,可以让新考核政策更顺利的推进呢?是不是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有的时候,真的只要信念转变了,立刻整个世界都转变了

5、“我天生就这样,有啥办法”

这是一种“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这是天意,没有办法”、“缘分未到,做了无效”……

我一直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的原因,并且也有我们可控和不可控两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当年我没有上大学,而是直接进入国企工作,这里面不可控的因素是父母的决定(当然,这也有我可控的部分,但当时没有意识到),可控的因素是我自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践行时间管理、坚持写作,最后出书、讲课,成为自由职业者

你可以从周围看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但你可能仍然会说:能这样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毕竟是少数人,这里面的原因不在于只有少数人能改变人生,而是只有少数人“相信”能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

6、“我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这是一种“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类似的话还有:“我哪有他那么幸运!?”、“一年赚那么多钱对我来说真的是不可能”、“这太贵了,还是别买了”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资格感”缺失的信念,或许和大环境相关吧,我不知道,比如说我每年都带领大家制作年度目标,展望五年后的愿景,有些人明明写下了“要去澳大利亚旅行”、“换一套大房子”这样的目标,却又很快自我否定掉了

我估计当时他内心的声音就是“这怎么可能?”、“我根本做不到!”,所以我一直在跟成长会的小伙伴说一句话:别想太多,只管去做,这个“想”,不是思考的意思,我们需要思考,而且是深度思考,这个“想”,是内耗、是自我否定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有自我否定和内耗,没关系,很正常,同时也允许自己暂时放下这些自我否定和内耗,先做起来看看,在这种不断行动和反馈中,会调整我们原先持有的信念

结语:

《重塑心灵》的作者李中莹老师说:每个人本来就有绝对的能力和权力去使自己活得好一点,所以别想太多,只管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