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容易偏离原来的计划怎么办?

这是“关于时间管理的30个怎么办”系列文章第01篇

你有没有这种体会:在上班的时候经常计划做一件事情,结果做着做着遇到问题或者看到一些其他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偏离原来的计划

比如你下午计划搜集某个PPT的资料,结果看到资料里面的人工智能就想去打开ChatGPT体验一下,发现需要注册,又想办法注册了账号,感觉不知道怎么用,就去知乎搜索了一下别人的用法,然后有篇文章写的挺好,就去看了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原计划要搜集的资料基本没搜集多少,下班的时候一看今天的计划,感觉又没完成,心里很失落,觉得自己定力太差了

是不是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任务迷失”

通常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做法是:既然我容易分心,那么就强迫自己不分心,始终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这样造成的结果有两个

一个是打击了你的好奇心,因为你的“分心”,其实是因为你的“好奇心”,强迫自己“不分心”,那就连“好奇心”都一起打没了

另一个是反人性,“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强迫自己专心,就算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稍微不监督,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很多人培养习惯失败的原因

所以这种解决办法是难以起效的,那么既然不能通过强迫自己专心的方式来避免“任务迷失”,到底该怎么做呢?我分享4个亲测可用的方法,你可以去试试看:

1、视觉化提醒

不论你使用台式机或是笔记本,都可以选择电脑屏幕的某个区域为“当前任务区”,然后把当前手头要做的那件事写在便利贴,贴在“当前任务区”,目的就是为了随时提醒你当前手头的那件事是什么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任务迷失”的时候,突然瞥见电脑屏幕上贴着的当前任务,就立刻提醒你回归了,根据我的使用经验,建议你可以买比较窄的、带颜色的便利贴,这样就不会遮挡电脑屏幕,而且鲜亮的颜色会很容易被你注意到

当前任务搞定之后,就可以把原来的撕下来,然后写下新的任务,贴上去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的底层逻辑是“提醒”,而不是“强迫”,所以就不容易抵触

2、倒计时回归

当你开始推进一项任务的时候,给自己预估一下搞定这个任务需要多久,超过25分钟就按25分钟计算,给自己设置倒计时,在这个期间你有可能“任务迷失”,但是当25分钟之后闹钟提醒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迷失了,然后回归当前任务

这个方法相当于“让子弹飞一会”,就算因为好奇心而迷失了当前任务,也没关系,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只要在时间底线的时候能够重新回归就好了,是一种更加尊重人性,也是更温柔的方式

养成“先预估任务需要多久”的习惯之后,你的“时间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所谓“时间感”就是指你对于做一件事大概需要花多久的感觉,比如从家到公司需要花多久,你可能有时间感,但是做完一个ppt需要花多久,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感

3、收集篮暂存

这一条建议也很简单实用,就是把你临时想到的事情,或者别人突然让你做的事情先放到收集篮里,不要立即去做,我称之为:立即回应,但不要立即去做

这个收集篮可以是实体的文件栏,就放在桌子靠外的地方,别人让你审阅的资料,就放在那个篮子里,自己临时想到的事情,写在便利贴上,也放在那个篮子里,等你手头的事情忙完了,再去挨个处理收集篮的事,这样能有效避免“任务迷失”的情况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反应,而我们的反应展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你的收集篮,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自由空间

4、日复盘反馈

最后一条建议也很重要,如果你有做日复盘的习惯,又容易“任务迷失”,那我强烈建议你在日复盘时加上“迷失-回归”的角度,方法很简单,就是记录一下,今天“任务迷失”了多少次,其中“任务回归”了多少次

“任务回归”的意思就是觉察到自己迷失了,然后及时回到手头的事情,比如你正在写文档,然后开始刷手机,刷着刷着突然有个声音说:“你刷手机干嘛?现在不是应该写文档吗?”于是你放下手机重新开始写文档,这就叫“任务回归”

为什么要记录这个次数呢?希望增加对你的积极反馈,因为我们总是很容易记住自己偏离计划的内疚感,但很容易忘记回归计划的成就感,这就让我们过度放大内疚,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通过记录“任务回归”次数,可以看到一个事实:自己也在努力纠偏中,而且做的还不错(当然,要配合前面说的3个方法使用)

结语

经常听到小伙伴说:“就爱听强哥的分享,感觉特别实用”,谢谢大家的称赞,我还专门思考过为啥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最后发现,所谓“实用”,可能就是我“实际用过”之后分享出来的经验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