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爸爸,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去上学?”关于不吃饭、发脾气和打架

今天早晨我送大女儿去上学,沿途连续碰到两个孩子一边哭一边抱着父母的腿说:“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想回家……”(你可以想象到那个场景)

这时候女儿好奇的问我:“爸爸,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是晴天巴学园我们就特别喜欢去呢?”(我家妹妹正在上晴天巴学园,老大是从那里毕业的)

刚好前不久晴天巴学园的园长跟我们做了入园前的交流,我开始只打算走个过场,毕竟已经是老粉丝了嘛,肯定会入园的,后来越听越觉得内容很深刻,于是专门用滴答清单记了笔记,今天我就跟你分享其中的四条:孩子不吃饭、发脾气、打架、屎尿屁挂嘴边,我们(指晴天巴学园)的主张是什么?或许对你也有启发

1、不吃饭:也是和身体的链接

你小时候如果吃到一半不想吃饭了,爸妈会是什么反应?

我朋友说他的爸妈一定会强迫他:“你赶紧给我吃完!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多菜,你咋一点儿都不吃?再不吃以后不给你做了!剩那一口给谁剩呢?”

从第一句就能看出来:“你赶紧给我吃完!”,吃饭从孩子的事情,变成了父母的事情,我朋友说从那以后,他对食物那部分的感知就枯萎了,不知道自己喜欢吃啥,好像吃啥都行,吃进去的饭也都尝不出有啥味道,赶紧吃完就对了

园长说:“吃饭的过程是孩子跟自己身体链接的过程,他们觉得饿了,就吃,觉得饱了,就放下,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时候旁边家长问了:“那要是孩子贪玩就不吃饭,饿坏肚子咋办?”

“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体的饥饿之后,自然会找吃的,而我们也会提供一些点心。”园长温柔而坚定的回答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关注方向是不一样的,家长关注的是“从现在到未来”,孩子“现在”就肚子饿,但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以后”养成习惯了经常不吃饭,饿坏肚子怎么办?

你看,家长的视角是从“现在”延展到“以后”

而园长的主张则是“从未来到现在”,就算孩子因为贪玩,没吃饱,肚子饿,但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以后”孩子和身体的链接会更加紧密,能更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饥饿,所以“现在”,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跟身体链接的时间

你看,晴天巴学园的视角是从“以后”回到“现在”

我比较支持晴天巴学园的主张,因为从“现在”延展到“以后”的视角会有一个偏差:就是忽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孩子“现在”贪玩不吃饭,“以后”不会像家长想的那样经常饿肚子,因为孩子感觉到饥饿之后就会主动找饭吃,还会积累经验:下次中午不吃饭,就会饿肚子,这是人的本能

所以,我们都知道:吃不吃饭,这是和身体的链接,但很少父母能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个“不吃饭”的机会,去激活跟身体链接,因为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2、发脾气:阴影也是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孩子无端发脾气怎么办?

TA大喊大叫,摔东西,你一说TA,就哭了,关上门不让你进,这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怎么办?

先说晴天巴学园的主张:“不能接纳完整的自己,就不是自己完整的主人”,这句话很深刻,我尽量把自己的理解跟你表述清楚

什么是“完整的自己”?

园长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我们的成长经历就像光,在光的照耀下我们不仅自己成长发育起来,还同时产生了另外一样东西,就是影子,加上影子,我们才是完整的自己

这让我联想到在各个社群里,大家都很渴望成长,这特别好,但怎么下手呢?去改掉自己的缺点、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成长=改掉缺点,就像只想要身体,不想要影子一样,那是不完整、也是做不到的,想想看,大多数的人,倾其一生都在努力跟自己的影子一刀两断,多么的徒劳呀、多么的内耗呀

最终他们的选择往往是:调低成长的亮度,让自己不开心,让自己黯淡下来,至少这样就没有影子了

扯远了,我们回到孩子发脾气这个事情上来,父母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总有某类事情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这是因为被“勾到了”人格阴影的部分,我们成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你应该有体会

如果不接纳这个“阴影”部分会怎么样呢?不能成为自己完整的主人,孩子会觉得乖乖听话、写作业是好的,这部分是属于“好我”的,发脾气、打架是不好的,这是“坏我”,于是孩子选择只做“好我”的主人,而不是“坏我”的主人,于是就分裂了,不完整了

成长=改掉缺点,这个认知正是基于对阴影的不接纳,那么如果说成长不是改掉缺点的话,那么所谓的成长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是做完整自己的主人,自己努力成长,接纳影子的存在,这应该是内耗最小的成长方式了

关于这个,我也正在努力中,我们共勉吧

3、孩子打架:攻击也是一种创造力

如果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推搡、打架,你会怎么看待这个事儿呢?

我看到有些父母的做法是这样的:

  • 第一时间制止:“你们别打了,都给我住手!”
  • 然后评判对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这样你也不应该动手打人!”
  • 最后各打五十大板:“你们两个互相说对不起,以后还是好朋友嘛!”

这样分对错的处理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孩子都会希望自己是对的,是正义的,希望对方是错的,是非正义的,怎么让父母或者老师评判自己是对的一方呢?

扮演“受害者”:通过使劲哭让自己看上去像是受害者,通过说谎话捏造事实让自己看上去像是受害者,通过平时讨好老师和父母,让自己看上去像是受害者,通过跟恶人做朋友,让自己看上去像是受害者,长此以往,就陷入了“受害者情结”当中,以后长大了,仍然会采用这样的策略

至于最后的各打五十大板,更是在掩埋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那晴天巴学园的主张是什么呢?

园长仍然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说:“孩子的攻击性也是创造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看,两个孩子打架了,如果让家长、老师解决问题,孩子拥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呢?0!如果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会有多少种办法呢?n种!这就是创造性

不论孩子是攻击别人,还是被别人攻击,在这种社交互动过程中,会生长出自己的社交策略:强壮的可能比较强势,瘦弱的可能选择团结其他人,内向的可能选择远离危险,外向的可能选择和强势的交朋友

这时候有家长问了:“那晴天巴学园具体会怎么解决孩子打架的问题呢?”

园长说老师认为会有人身伤害,或者拿着危险物品打架,当然会立即干预,除此之外的大致流程是:

  • 先陪伴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抱着孩子哭一会
  • 等情绪缓和一点,帮助两个孩子回忆发生了什么
  • 然后就互通感受,问问打人的孩子,他动手的时候是什么感受?问问被打的孩子,他被打了之后是什么感受
  • 最后引导解决,通常会让孩子自己说说怎么解决这次的冲突

有家长继续问:“孩子被欺负如果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会不会以后就经常被欺负,容易遇到人渣?”

我相信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不是简单的评判对错,避免受害者心态,生长出自己应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接纳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4、屎尿屁:体会语言的力量

你有没有发现:有段时间孩子整天把屎尿屁挂在嘴边?

类似:“你就是一坨屎,好臭呀!”“噗,我放屁了!”“他是个小屁屁娃!”

这样的语言从你可爱孩子的嘴里冒出来,你能接受吗?

园长依然平静的说:“孩子有段时间把屎尿屁挂在嘴边,是感受到语言的力量。”

你想想看,孩子不是说完屎尿屁就完了,他是在观察、等待对方的反应,不管对方很生气,还是追着他打,还是屎尿屁还回来,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的语言可以控制对方的反应,甚至情绪

这对孩子来说很有意思,就像通过手柄控制遥控汽车一样有意思

可是有的家长无法接受这一点,觉得孩子怎么能说出这么恶心的话呢,于是就禁止孩子说屎尿屁(听说真的有家长考察晴天巴学园的时候,因为孩子说屎尿屁,就觉得这个幼儿园很糟糕,没有入园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园长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家长禁止孩子说屎尿屁,如果这是作用在孩子身上的一股力的话,那么孩子一定会还给家长一个反作用力,可能是对着干,偏偏说屎尿屁,然后欣赏父母被气炸的样子,可能是把气撒到其他同学的身上,打不过父母还打不过同学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反作用力被意识装到了身体的囚笼里,散发不出去,那等着吧,总有一天这个反作用力会破笼而出的

这时候有家长问:“那孩子要是没能力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怎么办?”

园长说:“我们要给孩子留够跟自己链接,给孩子探索边界的余地,否则就会变得很狭窄。”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之前玩《沙丘》和《红色警戒》的时候,游戏一开始地图是全黑的,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玩家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派个小兵去探索地图,孩子即使现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他也一定在努力学习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一个探索地图,探索能力边界的时候

如果限制了孩子的探索,那他的人生地图就只有周围那可怜的一点点范围被点亮,其他都是一片黑暗

园长还举了个例子:“比如孩子鞋穿反了,老师们不会立即纠正,而是去问孩子是否感觉舒服,如果觉得舒服,那反了就反了吧,不去干预,等到他4岁的时候,自然就知道鞋子该怎么穿。”

顺便吐槽下以前的教育,所谓的拿高分的秘诀,就是把原本初中学的,让孩子小学就学,原本4年级学的,让孩子1年级就学,学习成绩是提上去了,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孩子一所谓的“犯错”,就立即纠正孩子,付出的代价就是: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因为“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别人的做法都是对的,我的想法是错的,我的做法是错的。”

回到鞋穿反的话题,就像园长说的,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家长比较在意外在的评价,担心别人说这父母连孩子把鞋穿反都不管,所以才立即纠正的,家长的自我价值也偏离了

所以,给孩子一点自己成长的余地,让他们的自我价值稳稳在自己的中心,这样的人生才会幸福

结语

好了,今天我就跟你分享了孩子不吃饭、发脾气、打架、屎尿屁挂嘴边,晴天巴学园的主张是什么,那么对于我女儿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爸爸,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是晴天巴学园我们就特别喜欢去呢?”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