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6个坏习惯,你中了几个?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了,后台有读者问我“怎么高效读书”的问题,因为他给自己定了一年读60本书的目标,结果一月份买的10本书到现在连3本都没读完,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那么这篇文章我跟你分享6个读书的坏习惯,规避掉这些坏习惯之后,会让你的读书更有效果

1、手机放旁边

不管你是在书桌前读书,还是在沙发上读书,只要把手机放到旁边,势必会分心,一会“滴”的一声,给你推送个新闻,一会“滴”的一声,你收到条消息,刚刚读进去,又跳出来了,有一次我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发现,至少40%的人都把书摊在桌面上玩手机,所以读书的时候把手机放到旁边是个特别不好的习惯

那怎么办呢?你可以把手机切换到勿扰模式,或者把手机放到另外一个房间,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嘛

2、一个字一个字读

这种读法是你小学读课文的时候常用的,但现在如果你还用这种方法读书会有两个弊端:

第一是读的慢,读完一本书可能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现在节奏这么快,哪有这么多时间给你啊,成年人读书不是认字,而是从书中汲取作者的经验,所以只要你能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一目十行也未尝不可

第二是陷入细节,看不到整体,比如你看这幅图,你觉得这是什么?蒙娜丽莎微笑的嘴?但其实这只是兵马俑图片的一个嘴部细节而已,你的注意力都在嘴上就根本感受不到整体的震撼,所以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关注细节,很可能你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3、很痛苦的读完

很厉害的人推荐的书大多也都很厉害,比如比尔盖茨推荐的《当下的启蒙》、吴晓波推荐的《亚当·斯密传》、《庄子》、《思辨与立场》等等,每一本书都很经典,信息密度很大,当然,一般人读起来也会很痛苦,感觉读不懂

那么在读的很痛苦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把这些牛人推荐的好书坚持看完呢?我认为不需要,一方面是即使你读完了,和你过去的知识能链接上的太少,很快就会忘掉,和没读差不多,另一方面是这些你看不懂的书其实就是告诉你,你的积累还不够,所以放下它们,去读一些和这些内容相关,但是浅一点的书,等积累差不多了,再来挑战这些书不迟

4、看书真的只是“看”书

读书的时候要眼到手到心到:比如,你看书的时候,同时手上做笔记,然后心里去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分心啊,往往是因为眼睛看书比较快,大脑的思维跟不上,这中间有个注意力的小空隙,于是就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刷起来了,做笔记就是在眼和心之间有个过渡,眼睛看完书之后,通过做笔记的方式保持持续的专注,等待大脑思维跟上,眼手心保持同步,有利于你的持续专注。

除此之外,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在被动工作,而并非主动工作。举个例子。阅读长篇英文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有经常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到哪儿去了?这时你的大脑就不是在积极主动工作,而是被动工作的。所以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这段文字的他在表达什么,和上一段是什么联系,和文章主题是什么联系,说完这一段,下一段你预期他应该讲什么。这样去阅读的话,你会惊讶的发现不容易走神了

5、一定要很舒服的环境

有些人把读书看做一件特别需要仪式感的事情,要冲一杯咖啡,在咖啡豆的浓郁香气之中找个舒服的沙发坐下去,拿起一本书,静静的看上1个小时

这样的人读书的机会应该很少,因为找一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实在太难了,在舒服的沙发上看10分钟可能就会睡着,而手冲咖啡就花掉半小时原本可以读书的时间

你是把读书当做享受?还是享受的时候读书?

真正把读书当做享受的人,不需要什么仪式感,只要有时间,哪怕是路灯下、地铁上、等人时,都会拿出书来看,所以他们可以读很多书

6、光读书,不去做

你说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两个,第一是享受和打发时间,比如读小说、散文、诗歌,也就是我说的非功利阅读,第二就是希望通过读书学到东西,比如读绝大部分的商业书,这就是功利性阅读了

如果你读书是抱着第二个目的的话,我建议你一定要去践行书里面的方法,因为这类书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那才叫真的懂,可以说是“做”懂的,所以如果你光读书,满足于颅内兴奋,那当然会有“读了那么多数,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的感慨。

结语

前两天发布的一项数据令人震惊,根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也没好到哪去,阅读量为2.8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