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同时在三个训练营解答问题,一周大约花5个小时,一共回答了学员50多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发现:提问的质量决定了回答的质量
我对于这三类问题是不太想回答的:
- 没有任何背景的问题:“老师,我有拖延症,请问怎么才能战胜拖延啊?”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直接就宕机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我脑袋里会冒出上百个好奇的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所谓的拖延是指什么?”“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拖延的?”“你自己对拖延怎么看?”“你以前用过什么战拖方法?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你做什么工作?”……
- 把“回答”当做“答案”:“老师,我们老板处处针对我,我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状态?”然后我给他1、2、3条建议,回去一试,不灵啊,算了,再去找别人试试,这种问题的背后是托付心态,希望我能替他解决问题,我只能从我的经验出发给到你一些建议,一定不能把我的“回答”当做“答案”。
- 能搜到答案的问题:“老师,在滴答清单里怎么给任务添加标签啊?”做了滴答清单在线课之后,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实在是不想回答,心里戏是:你去百度搜一下就知道了啊!
我们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说是不是跳槽?怎么高效准备考试?孩子学习不认真怎么办?遇到这些难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跟专家请教,但是如果你不会提问,那就很难得到对你特别有价值的回答,这不能怪专家,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有助于解决你的问题呢?
给你一个套路:提问的SPAH原则,也就是:
- Situtation,背景
- Problem,问题是什么
- Action,你尝试过什么
- Help,你想要获得的帮助是什么
举个例子,有位同学这么问我,我就特别愿意回答,也知道该怎么回答:
“老师,我想问一个关于如何战胜拖延的问题,我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功课不多,我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论文就一直拖着没有下笔写,我觉得论文对我来说不难啊,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在图书馆想要写论文,就不由自主的刷手机,看电视剧,我也试过番茄工作法,刚开始还挺有效,后来就不行了,也试过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写论文,结果我总是拖后腿,我希望您能帮我分析一下我拖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谢谢!”
我们来看看这个提问里的SPAH分别是什么?
- Situtation,背景:我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功课不多,我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论文就一直拖着没有下笔写,我觉得论文对我来说不难啊
- Problem,问题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在图书馆想要写论文,就不由自主的刷手机,看电视剧
- Action,你尝试过什么:我也试过番茄工作法,刚开始还挺有效,后来就不行了,也试过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写论文,结果我总是拖后腿
- Help,你想要获得的帮助是什么:我希望您能帮我分析一下我拖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样一下就很清晰了吧?你问的有多清晰,就说明你对自己的问题梳理的有多清晰,往往把问题梳理清晰了,才更容易解决,我们把SPAH展开聊一聊
“您说的对,不过我的情况是这样的……”
借用冰山模型来说,我们的提问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你不把水面以下巨大的部分展示出来,那么对方是没有办法完全get到你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时候他给出的回答可能就不适合你,所以你经常会给出这样的反应:“您说的对,不过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整个提问又得重新开始
1对1专门的线下咨询是有充足时间交代问题背景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没有足够时间,怎么办呢?
提炼关键背景,通常关键背景包括这几个方面:
- 工作环境:新员工?骨干?基层管理?高管?自由职业?做哪个行业?
- 家庭情况:成家了吗?有孩子了吗?
- 和问题相关的经验:之前学过什么相关方法?
- 性格:比较内向还是外向?比较喜欢做事还是喜欢跟人沟通?
-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你把这几个部分简单扼要的做以说明,通常就非常有助于对方解决你的问题了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场子做分享,到了答疑环节有个女孩很积极的举手,拿到话筒以后就开始很兴奋的说:“老师,我看过您的书,写的非常棒……我认为时间管理就是……我也看到周围很多人……”,说了足足2分钟,然后我问她:“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可以说一下吗?”然后她一下子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作为被提问的人来说,我的内心期待是这样的:我首先是想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了解你的背景,了解背景的时候我就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了,这时候你说出了自己曾经尝试过的,那么我会迅速取舍出更适合你的办法,最后根据你想获得的帮助寻找合适的角度给到你。
所以你完全可以先说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做陈述
我在年度计划训练营回答过不少问题,往往表面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比如说看上去是自己的目标实现不了,其实是跟老婆孩子沟通的问题,看上去是孩子写作业拖延的问题,其实是他上课没有听懂的问题,你只需要提出表面问题,作为回答者来说,是会帮你一步步深挖的, 但如果你连表面问题都提不出来,回答者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你说的我都知道”
回答提问的时候最常见的反馈是:“老师,你说的我都知道,也试过,但是……”好吧,你怎么不早说!
而且你知道吗?“你说的我都知道……”这会很打击回答者的积极性,因为他会认为:
- 已经是满瓶水,再倒不进去了
- 习得性无助,已经认为任何方法都无效了
- 不信任,质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难题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以前都没有尝试过解决这个难题,那只能说明这个难题还不够痛:就像每年3月份就有很多人要减肥一样,好像体重成了全民公敌,但坚持下来的都不多,往往只有对体重越感到痛苦的人,越能够坚持下来,你遇到了难题,但没有尝试去解决,只能说明还不够痛
你不需要担心你把尝试过的方法说出来,会影响对方的判断,能称得上专家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被你带偏的,他会去判断:
- 你的尝试过程中有疏漏吗?
- 如果尝试了但没有效果那说明什么?
- 你还有哪些方法没尝试?
人常说“点拨点拨”,你没有足够的行动经验,怎么点,怎么拨,都是动不了的
“你说的很有道理”
你想获得帮助,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走进来
尤其是对于一个比较有界限的回答者来说,如果你没有提出帮助,他是不会越界帮你的,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在路上跑着,不小心摔倒了,有些人见状就会立刻去把他扶起来,甚至还帮着拍拍身上的灰尘,询问几句:“你妈妈做什么去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越界,因为孩子并没有要求你的帮助,你就自作主张的扶他起来,而且他妈妈做什么去了,这完全是隐私啊。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是这么做的:孩子摔倒了,他会过去问:你需要帮助吗?如果孩子说需要,他才会把孩子扶起来,然后关心的问:需要我帮你联系你妈妈吗?
所以提问的最后,建议你发出请求,说出你需要的帮助
你可能会困惑:前面不是说了问题是什么吗?这时候还要说需要什么帮助?问题不就是帮助吗?
不一样!问题是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帮助是你已经有解决方案了,但是需要一些协助,比如说你要向老板申请资源,那么项目遇到的问题是“无法按期完成”,你需要的帮助是“希望加大资金投入”这对于职场跨部门或者跨级别沟通的时候特别有用,对方不一定有耐心帮你解决问题(其实也没有这个义务),你要明确的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他们提供支持就好
我们现在往往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就当做需要别人提供的帮助,中间就缺少了自己的独立分析和判断,相当于直接把问题转抛给别人,自己没有拿出解决方案。
结语
处处留心皆学问,下次用SPAH原则提问,会更容易得到“优质回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