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最让学生受益的不是讲课而是提问

“你在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什么时候让对方感到特别受益呢?”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我的朋友黄鑫,他是一位大学老师,主讲《批判性思维》课程,还跟秋叶合著《学会独立思考》,在学校特别受同学欢迎,基本是网红级别。

他回答:通常是问这四个问题的时候

  •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想?
  • 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 你走没有特别的爱好?

这四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细思极恐,看到他的回答后我果断的放弃了已经写好2000字的草稿,开始写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们容易在三个时间段对未来产生迷惑:

  •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会问自己:毕业后我到底要做什么?
  • 30岁左右,会问自己:保持现状还是选择改变?
  • 38岁左右,会问自己:人生就这样了吗?

这个问题可以让对方回到初心

比如说有位同学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了3年,不好也不会坏,有一些固定的读者,但还没到网红的地步,他很确定自己喜欢写作,可是还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那怎么办呢?放弃,还是坚持?

这时候他会感觉选哪个都必须放弃另一个,有点不甘心。

“你为什么要写小说?”

这个问题让他坐时光机器回到三年前,看着当时的自己,细细体会那时的心情,然后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决定开始写小说呢?

其实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他和3年前的他建立了连接,那么不论他做出什么决定,都是从心出发的,这时候选任何一个将来都不会后悔,问题解开了

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想?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挺难做到的,比如说我的公众号要吸粉儿,该怎么吸其实挺明白的:写一些对读者来说有价值的内容就行了,那谁是我的读者呢?这个问题挺好搞明白,统计一下就能出来:职场新人、自我管理者,北上广深居多,难的是搞清楚对他们来说什么内容是有价值的,再往深说一步,难是难在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感受和思考下,他们有什么痛点,他们能接受什么形式的文章。

比这个问题本身更难的是问出这个问题,我写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棒了,我以后也要这么问,可是当一个特别惹你讨厌的学生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烦躁已经把这个问题赶跑了,你没办法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我是他,看到这么不耐烦的老师,他会怎么想?”也就没办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陷在情绪里无法自拔的人就是没有这种按下暂停键的本事

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不一定就能成真,它给我们提供的是动力和方向,就像望梅止渴的故事,在烈日炎炎下部队已经渴的受不了了,军心涣散,这时曹操指着远方大声喊道:远方有一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就能解渴了。于是不对又开始有了动力和目标,可能军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愿意选择接受,可能到达那里之后发现并没有梅林,但大家仍然会感谢和佩服曹操,因为他们不后悔走过的路。

我在新精英学过一个“车日路”模型,我认为这是一个帮我们安定内心的模型:

  • 车-现在所处的位置
  • 日-未来要去的地方
  • 路-该怎么到达那里

我们通常都知道“车”,也就是自己现在的位置,不知道的是“路”,自己的路在哪里,该怎么走自己的路,但其实只要搞清楚了“日”,未来要去的地方,路自然就会浮现,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能给迷茫中的大学生带来帮助的原因

你走没有特别的爱好?

所谓“爱好”,就是自己有兴趣的事,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快乐的事,所谓“特别的”,就是与众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养蜥蜴之类的爬行动物,这个爱好够特别吧,后来他在商场里开了一家爬行动物园,门票15元一张,花30可以和那些东西亲密接触,这非常受孩子们欢迎,也很易于传播,刚开业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就被刷爆了。

所以你看,特别的爱好一旦找到了商业模式,就很容易变成“最有幸福感的工作”

结语

这篇文章也可以当做对自己的反思,我做了n年学生,近几年也有人称我为老师,从这以后就总是在讲课,给别人输入一些东西,黄鑫老师让我明白一点:老师最让学生受益的不是讲课而是提问,因为用提问可以引发对方自己内心的力量,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