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既不用微信,也不用印象笔记收集好文章

你们在微博上、微信上、网页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都会收集到哪呢?

我观察到主要有两个容器:

  • 微信的收藏
  • 电子笔记本比如:印象笔记

至少现在是没人用浏览器的收藏夹也没人用纸质笔记本了吧!(很怀念那个在本子上抄写Beyond乐队歌词的日子)

我最近试用了一个收集资料的APP叫做收趣云书签,觉得还不错今天推荐给大家,不过我想先说说我为什么不用微信收藏和印象笔记收集资料。

为什么不用微信收藏

微信的收藏功能很好用,操作方便,并且收藏的资料和文章都不会被过期清理(目前上限是1G),但是我不喜欢用它收集好文章,因为它仅限于收藏微信平台的内容

这里小强必须要感叹下,“收藏”这个词微信用的太精准了,收藏表示在某个范围内收集,比如收藏字画,收藏乐高,而“收集”则是更多元,更开放,比如收集资料,收集素材,收藏是收集的一个子集,我想要的是一个收集好文章的工具。

为什么不用印象笔记

就和名字一样,印象笔记的定位是一个笔记本,我们虽然也会在笔记本上抄一些或者贴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时候是生产内容,比如说我今天去看了场《湄公河行动》电影,然后把票根贴在笔记本上,接下来会做什么呢?写一点观后感,这就是在“生产内容”。

所以当我把好文章收集到印象笔记的时候,就可能会变形成这样:

两个工具阅读体验完全不同……

收趣给我的意外惊喜

怎么用收趣收集好文章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点“阅读原文”

我想说说收趣给我带来的意外惊喜,就是它的“热门收藏”,现在的资讯平台流行“按兴趣推荐”的机制,你有没有发现你在网易新闻这样的资讯平台看了一篇关于双十一的文章之后,下次打开的时候会出现好几条和双十一相关的资讯?甚至广告条都变成了和双十一相关的,这就是因为平台在收集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从而分析出我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以便于它们把相关内容推荐给我们,它们把这个叫做“私人定制”。

我喜欢私人定制的衣服、私人定制的戒指,但我不喜欢私人定制的资讯,因为那样我会感觉到自己充满好奇的触角被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所阻挡(当然,他们的兴趣推荐会有度,不会刷屏)。

所以我很喜欢“好奇心日报”这样的APP和收趣热门收藏功能,因为他们会让我突破自己的“关注牢笼”,给我意外的惊喜和新鲜的刺激

收藏变成了“收下来,藏起来”,怎么办?

我们收集资料的时候都很开心,看到好的就收集下来,反正也不要钱,不像逛商场对不对,但收集下来好多人都不会再看了,这些收集下来的东西反而变成了压力和焦虑,关于这个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 收下来并不意味着都要看,有时候是为了用:光是这一个想法上的改变,就让我轻松不少,收集信息是第一步,然后是内化和使用,很多人的焦虑是在“把收集下来的信息内化”上产生的,有些信息其实不用内化,可以使用即可,比如说我要写一篇关于拖延的文章,我可以用“拖延”做关键字,找出所有相关文章,浏览一下,作为写新文章的参考。我不需要花费时间、脑力把所有相关文章都内化啊
  • 和已经有的习惯结合起来,不需要养成新习惯:如果真的想把一些好文章消化吸收的话,我会和已经有的习惯结合起来,比如坐地铁的时候有看手机的习惯,那我就不刷剧了,看收趣,比如我有散步的习惯,那我边走路的时候边听收趣,是的,收趣有个朗读功能,不用盯着屏幕看。我不会让自己专门养成一个定时看收趣的习惯

结语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是很难的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知道自己的需要,以及各种工具的源头是什么,他们匹配的结果,可能就是适合我们的工具,这是我方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感恩!